爱的课堂,斯霞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 发布时间:2014-06-10 15:38
  • 作者:谢丽
  • 浏览量:5241

爱的课堂,斯霞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一、“爱的课堂”的溯源与启动

其一,“爱的课堂”是有根脉的,这条根脉就是百年附小的“爱的教育”。南师附小有着110多年的办学历史,110年的办学史,就是一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史,一部“爱的教育”的实践史。早在1918年,南师附小校长俞子夷先生就明确指出:“南师附小的方针便重在实验,这是十年前所定的方针,至今没有变更过”。随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主张、杜威先生所进行的教育实验,都先后与南师附小的“爱的教育”进行碰撞、融合,使“爱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内涵更为丰富、影响更加深远。这一些,都成了今天南师附小“爱的课堂”行动的思想根基和力量源泉。

其二,“爱的课堂”是有血脉的,这条血脉就是斯霞“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建国以后,南师附小的“爱的教育”不断传承与发展,以斯霞老师为杰出的代表,不仅坚守了“爱的教育”,并对“爱的教育”做出了新的诠释。斯霞老师所倡导的“童心母爱”及教育实践,不仅超越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范畴,而且超越了小学教育的范畴,使她的名字,成为教育本身的一种象征符号。

其三,“爱的课堂”是有动脉的,这条动脉就是南师附小当下的办学追求。当下的南师附小,在著名特级教师闫勤校长的引领下,继续高举“爱的教育”旗帜,不断找寻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反思传统课堂的弊端,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爱的缺失”和“爱的误解”的根由,并以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为突破口,从2008年起,正式启动“爱的课堂”的实验研究,并于“十二五”开局之年,课题《基于斯霞教育思想的爱的课堂的校本研究》为题,成功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

二、“爱的课堂”的理念与实践

其一,对“爱的课堂”框架进行了具体而创造性的校本建构。

“爱的课堂”不是零散的实践,要从点状走向结构、走向体系。我们进一步建构了“爱的课堂”框架,实现了学校课程开发与课堂建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高度融合与统一。

大家请看,这是“爱的课堂”的基本结构——

 

从这一结构图式可以看出——

其一,斯霞教育思想,尤其是“童心母爱”成为“爱的课堂”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其二,爱的课堂在斯霞“童心母爱”的思想支撑和价值引领下,确立了“基于童心,行于爱心,臻于生长”的基本理念。

其三,“童心母爱”思想引领下的“爱的课堂”,追求儿童“活泼泼”的生长状态,并落实和体现为这样三层核心要义,即自己生长、自然生长、自由生长。其中,自己的生长是儿童作为主体“在场”的生长,自然的生长就是让儿童用喜欢的方式、符合规律的生长,自由的生长则是儿童灵性与创造力勃发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