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简版)

  • 发布时间:2005-09-30 12:46
  • 作者:系统管理员
  • 浏览量:5879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第一部分前言

一、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趋势(略)

二、我国环境现状与环境教育
(一)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 尽管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由于人口多、发展速度快以及过去一些政策上的问题,致使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
 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38%;
2)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国土陆地面积的27%,且每年还以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3)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4)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且每年以20000 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5)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我国已有15%至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
6)水体污染加剧,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同时现有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7)大气污染严重。污染造成的酸雨面积逐渐扩大,南方多数城市出现酸雨,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8)城市生活垃圾“白色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垃圾包围城市现象明显增加;
9)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
10)放射性污染与电磁辐射形势严峻,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 目前,我们是以最脆弱、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这就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上的态度与政策(略)
(三)我国政府在环境教育方面对环境保护的回应(略)
    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环境教育已在我国各地中小学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环境知识的普及、环境意识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相应的价值观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未来公民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尤显薄弱。 为此﹐正在进行中的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决定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这一举措将为环境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提供组织和机制上的保证,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促使他们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积极采取行动﹐共同创造可持续的未來。

三、环境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境教育的主要特点是:(略)

四、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二)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对环境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潜能和地球资源的再生潜能。社会环境的健康发展受到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应当了解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减少乃至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正是在反思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协调发展,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上加强交流、理解与合作,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保护好作为人类后代及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资源与环境。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第二部分目标

 一、总目标
     环境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二、具体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自然,尊重生命 2、关爱和善待他人,能积极、平等、公正地与他人合作,尊重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尊重 文化的多样性 3、意识到公民在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建设可持续未来的愿望 4、关注环境,积极参与有关环境的决策和行动,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 2、识别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环境问题,并设计、实施和评价解决方案 3、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主动而有效地搜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 4、围绕环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有效沟通 5、批判性地思考区域或全球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对比各种解决途径
(三)知识与能力
1、知道人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个人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2、理解环境问题及其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 3、知道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 4、分析和理解经济技术、社会生活、政策法律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5、知道公民参与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并对比其效果 第三部分学习内容 本部分围绕环境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提出了学生在各学段的学习内容与活动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对本部分建议的活动加以选择或改编,使之适合本地条件和学生需要。教师应注意联系本地的实际情况, 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重在创设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和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与内化。
(一)1-6 年级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