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省教研室政治学科教研员顾润生老师的委托,在南京市教研室小学品德学科教研员罗嫣才老师主持下,今天的全省“教学新时空&"主题教研直播研讨活动,于上午九点准时开始。研讨活动从南师附小赵敏老师的一节品德与社会的课《大好河山任我游》开始,并以该校课题组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开展的系列行动为载体,互动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互构校本的行动&"这样一个主题。
登临本次名师课堂授课的教师赵敏,她是南京师范大学党支部书记,先后获得“江苏省和谐教育先进个人“、“南京市课改先进个人&"、“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在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和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研讨嘉宾还有南师大教育研究所的叶飞老师,南京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王小叶老师。
赵敏书记的这节研究课,设计了四个环节的活动:首先是“小护照,大课堂&" 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到浏览景点更深层次的意义,为后面的访学研究做好铺垫。然后是“我们的访学研究&"活动,虽然观众看到的是学生研究成果的汇报与交流,可是在研究成果的背后是附小十多年来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一个缩影。该校一直努力用课前小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查找、整理学习资料,从中发现重点或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开展小研究。今天这节课的小研究就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的。第三和第四个环节是对学生小研究的拓展与补充。从两个景点的深入研究延伸到中国世界遗产的研究,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历史文化的丰富灿烂已经认识深刻,并且心生向往,自然而然的就会谈到国家世界遗产丰富,非常自豪,要珍惜和保护珍贵的世界遗产。最后,从世界遗产再去放眼祖国更多的大好河山,学生完全沉浸在美丽的景点图片中,感叹到“厉害了,我的国!&",骄傲的说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整节课,都是学生在汇报、交流、补充感受,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倾听者和参与者。通过一节课的分享与交流,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充满了向往之情,心中更是满满的自豪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富强&"教育,润物无声地传达给了所有学生,达到无痕教育效果。
据悉,该校申报并立项了省教研室课题《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科教学“互构&"的校本研究》,学校的德育团队一直在探讨怎样通过校本研究和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与学校德育工作、学科教学工作以及孩子成长相互融合、渗透的一项教育活动。今天这节课,就是课题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互构的一节研究课。
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学校是阵地、课堂是渠道。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的途径,而在学校层面,近年来,南师附小近年来则以课题引领,统整全校的德育活动与学科课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互构校本行动,涌现出多个特色的活动品牌,比如访学营、德育儿童剧、“红豆荚&"校园志愿行动。这些特色品牌活动是如何做的,在随后的研讨过程中,南师大附小德育团队的冯永升、陈功、姚梅和夏菁等几位项目负责人老师,还分别介绍和展示了他们在“小南狮&"儿童德育剧场和“红豆荚&"校园志愿者活动等方面的经验和收获。
来自南师大的叶飞老师肯定了南师大附小的研究和探索,并从理论方面进一步阐述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科之间个关系,从学理上解释了社会互构与人的社会性发展,以及课堂教学上如何实现了价值观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叶老师还介绍了国外不同地区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做法,让老师们深受启发。
南京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王小叶老师,针对网络上老师们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互构,尤其是关于“互构&"的疑惑,进行了解答,并且深入浅出地就德育学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完善与丰富角度谈了他的见解。在关注中小学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王老师提醒老师们一定要通过研读课标,把握不同年段的教育目标;还要从学生方面多研究,把握学生实际,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活动。
研讨活动最后,罗嫣才老师希望这样的一次主题教研活动给在线的老师们一些启迪,继续学习、研究,探索出学科教学与价值观教育互构的有效路径,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感,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南师大附小&n